首相拿督斯里安华日前提呈第十三大马计划(2026–2030年),其中提出八大教育政策方向,包括强化教育治理、提升教学成效、加强技职教育、推动终身学习等,展现政府振兴国家教育体系的政策决心与愿景。

然而,董教总认为,马来西亚多源流教育体系素来是国家多元文化的重要资产,理应在国家教育政策中获得应有的定位与制度性保障。遗憾的是,第十三大马计划并未对多源流教育的地位及其未来发展方向作出明确说明。此外,计划中所提出的相关教育措施也缺乏具体的执行细节,政策表述含糊,未能清晰传达,进而引发社会各界的疑虑与混淆。有鉴于此,董教总特此发表文告如下:

1、    教师招募与培训机制应结合各源流实际需求

1.1    董教总欢迎政府优化教师招募机制,并关注首相提出培训能在小学第一阶段教授所有科目的教师。我们认同小学第一阶段教育确实需要教师具备良好的综合教学能力,以因应学生全人发展的需求,惟政府必须明确说明其培训模式,确保不影响各源流小学的母语教学的需求与实际运作。例如,针对华小,应采用“双主修”培训模式,即所有进入师范学院华小组的学员,须主修或副修华文,以确保他们具备以华文教学的能力,胜任多科目教学任务。

1.2    师资短缺问题已非一朝一夕,以华小为例,估计目前仍有超过1000个教师空缺未获填补,中学华文科教师亦有超过150个职位悬空,严重影响教学与学校运作。我们呼吁政府在第十三大马计划下,设立专项拨款让学校根据实际需求聘请临教,并由州或县教育局审核批准,以迅速填补空缺,避免影响学生的学习进度。同时,政府应同步开办假期师训课程,让临教利用学校假期接受培训,取得教师资格,进而有效缓解当前师资不足的困境。

2、    推动学前教育公平发展:增设华小附属学前班

2.1    董教总认同学前教育对儿童发展的关键作用,并支持政府致力提升学前教育入学率的政策目标。然而,教育部数据显示,在全国1304所华小中,仅有588所(约45%)设有附属学前班,远低于国小超过90%的设班比例,反映出各源流小学之间在学前教育资源分配上的不均。因此,董教总吁请政府应在还未设立学前班的华淡小设立相关班级,这不但有助于提升整体学前教育入学率,更是确保各族群学生都能在熟悉的语言与文化环境中衔接基础教育。

3、    厘清小学6岁入学的定位,以免造成不必要混乱

3.1    根据第十三大马计划的表述,政府拟“强制五岁入读学前教育,小学则从六岁开始”(Mewajibkan prasekolah pada umur 5 tahun dan sekolah rendah bermula pada umur 6 tahun)。然而,根据《1996年教育法令》,小学被定义为“为年满六岁的学生提供初等教育的学校”("sekolah rendah" ertinya sekolah yang menyediakan pendidikan rendah yang sesuai bagi murid yang berumur dari enam tahun.)。

3.2    董教总指出,第十三大马计划的相关表述可能引发公众误解,认为小学入学年龄将提前至六岁,取代当前普遍认知的七岁(即孩子在当年满六岁便入学)。事实上,教育部在相关行政文件中,一直采用“小学一年级入学年龄为6+”的说明方式,此制度已采用多年,未曾改变。

3.3    第十三大马计划所使用的“六岁开始”(bermula pada umur 6 tahun)的表述,在未充分解释的情况下,容易被家长误以为入学门槛被提前了一年,进而已经引发家长混淆和疑虑,包括是否需提早一年为孩子报读一年级等问题?有鉴于此,董教总促请政府尽快对该项政策作出明确说明,重申小学一年级的入学年龄维持不变,以厘清社会疑虑,避免造成不必要的误解与不安。

4、    勿以提升英文为由削弱母语教学地位

4.1    董教总关注在第十三大马计划下,政府提出要将英文作为小学第一阶段学生的学习与沟通语言。我们认同提升英文能力的重要性,但必须强调,任何语言政策的推行,皆须以尊重母语教育原则为前提。董教总表示,若此项政策忽视母语在各源流小学的主要教学媒介语的核心地位,势必影响学生的语言适应、学习成效及文化认同,而且进一步削弱母语教学的根基。

4.2    董教总促请政府必须明确说明英文作为学习与沟通语言的用意,此举是否意味着部分科目将改以英语为教学媒介语。若属实,将引起华社高度关注与反对声音。董教总重申,华小以华语华文作为主要教学媒介语的特征,绝不可被动摇。提升英文应从英语科着手,而非通过改变其他科目的教学语言来达成。

5、    公正运用教育拨款  落实多元与公平原则

5.1    尽管政府近年来持续提高教育预算,但我国教育体系在资源投入与实际成效之间,长期存在不成比例的落差,这个问题已广为社会各界所关注。在第十三大马计划下,政府将为教育领域拨款670亿令吉,以兴建学校、维修和提升包括社会发展局旗下的学校建筑,以及政府高等教育机构的设施等。

5.2    董教总表示,教育资源的分配,必须体现多元与公平的原则,因此促请政府妥善运用相关拨款,确保各源流学校在发展资源上的公平对待,尤其是华小、淡小、国民型华文中学,以及微型学校不应被边缘或忽视。

5.3    董教总强调,政府在第十三大马计划下所规划兴建的新学校,应明确涵盖华小,同时也把微型学校搬迁纳入其中,协助没有学生来源的微型学校搬迁到有需求的地区。

6、    教育资源配置应以多元需求为导向

6.1    董教总关注政府拟设立全国统一的教育资助与捐助平台,以提升资源运用的透明度与效率。惟我们认为,若平台运作过度集中于中央统筹,将削弱学校与社群在动员教育资源方面的自主性与灵活性。

6.2    董教总指出,由于长期缺乏足够拨款,华校普遍透过多元管道筹募资金,以维持与推动学校发展。若政府强制设立全国统一的教育资助与捐助平台,可能限制学校与社区原有的筹款自主权,削弱地方社会对学校的直接支持与参与,长远而言不利于国家教育的发展。

6.3    因此,董教总建议,全国统一的教育资助与捐助平台应采纳自由开放的原则,而非具有强制性。社会企业、非政府组织及公众应保有自主选择支持对象与方式。

7、    正视教学成效问题,推动实质教育改革

7.1    我国学生在国际学生评估计划(PISA)与国际数学与科学教育成就趋势调查(TIMSS)中的表现持续低于国际平均水平,世界银行的相关报告亦指出学生整体学习成效不佳,反映出我国教育体系在教学成效与学习质量方面仍存在显著不足。对此,政府已表明有意在未来五年内,提升学生学习成果,以在相关国际评量中达到国际平均水平。

7.2    董教总指出,教育部早已意识到教育改革的迫切性,并于十多年前着手推行相关举措,包括在2011年落实小学课程标准(KSSR)与校本评估制度、取消小六评估考试(UPSR)等,惟整体成效未如预期。其中一大关键问题在于教育改革往往停留于纸面,执行过程中弊病丛生却未获及时纠正,导致问题层出不穷。此外,教师长期被繁重的行政任务所困,难以专注于教学;再加上政策朝令夕改、政治干预过多、校长与教师言论受限等因素,严重阻碍了教育改革。

7.3    有鉴于此,董教总促请政府严肃看待并积极纠正现有弊病,广泛聆听教育领域的专业意见,真正让教育回归教育本质。教育改革的核心应聚焦于全面提升教育质量,包括加强教师专业发展、推动课程与教学方法的现代化、课纲内容与国际趋势的接轨,以及学生核心素养的系统培养。若改革措施缺乏对上述关键领域的深入介入,任何口号式的改革倡议终将流于形式,难以取得实质进展。

8、    结语

董教总表示,第十三大马计划展现政府推动教育改革、提升国民素质的政策意志。我国宪法和教育法令已承认各族群使用母语接受教育的权利,因此,政府必须正视我国多元社会的现实,任何教育政策的设计与落实,必须全面反映马来西亚的多语多元特色,唯有在公平、包容与优质的教育体系下,才能让各族群学生均衡受惠,全民共荣,利于国家教育的发展。这也与联合国永续发展目标(SDG 4)一致,即“确保包容与公平的优质教育,并促进全民终身学习的机会”。


教总会歌

因为明天

联络教总

马来西亚华校教师会总会
Lot 5, Seksyen 10,
Jalan Bukit,
43000 Kajang, Selangor.
地图/谷歌地图
电邮:info@jiaozong.org.my
电话 : 603-87362633 传真 : 603-87360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