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张子翔老师主讲的“给生活带来色彩——与孩子一起启动美感力”《孩子》线上公益讲座已经在2022年3月4日圆满结束。
当天演讲内容共分成三部分:一、美术与美感的关系 二、美感究竟是什么 三、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美感。
美感教育范畴很广,也包括舞蹈等艺术,子翔老师在讲座中主要针对视觉艺术(画作)作探讨。
如今美术科目在学校并不受重视,已成为可有可无的副科。父母老师对美感教育有多一些认识, 就可以更了解孩子的成长过程。
美感教育强调人是主体,所以孩子在学画的过程中,应把孩子视为主体,并受到重视。相反的,从美术角度来看,作品才是主体,但同时也需关注美感。
20世纪初,现代美术的发展改变了大众对美学的看法。而美感教育的崛起,要归功于20年来脑神经科学研究的发展,它为艺术提供了新的视角,也让我们对“美感科学”的研究和美学有了新的认知。
美是带有主观性的。艺术指的是美的哲学,但未必是美。美术是一种视觉艺术,指的是作品。而美感,是人对美的体验,这是一种新的美学领域。
有句话“情人眼里出西施”,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美,所以对于美的标准,究竟“美,是谁说了算?”
子翔老师指出:美是多面的、动态的,一般上我们会先入为主,接受我们所知道的“美”。而我们对某些事物的认知,也会影响我们对美的判断。生活中的日常事物,空间设计或与美感相关的设计都影响了我们对美的观感。
其实,美是有个方向,朝着人本,呈现真实面貌,也能看见本质,这涵盖了学习成长的轨迹,包含感官的学习。
如今网络时代,现代生活方式和手机对孩子创作能力大有影响,我们更应该正视孩子的感官力的学习。
子翔老师透过一些孩子实做的图片,指出美感力是让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动手做,从而产生感受,例如调色(看着颜色的变化)、整理桌子、抹地,搬东西、下厨、维护书本、使用剪刀、接触大自然、看影子变化等,孩子运用感官学习,这些事情都需要让孩子去持续感受和觉察的。
美感立足于我们的生活中,让孩子去动手做,孩子会从中有所感受,才会在乎。这是一种重复的规律,让孩子把这份学习发展成认知。过程中孩子会有所感悟,看到美,因为美而心动,而不是“忙”(心亡)。
其中,子翔老师也针对大马教育一些现况提出观察与提问,让大家有更多省思:
1. 填鸭式教育的影响
美是以什么为根据?美不该只是一个答案,但是在现代忙碌生活中,大人没有太多时间放慢脚步,而逼不得已提供速成答案。许多孩子已经习惯性等待大人给予答案。
2.千篇一律的比赛得奖作品
由于应试文化的影响,如今网上大众投票和拉票蔚为风潮,看似用民主制度来评断美,而这种少数服从多数就叫美吗?
3. 线上(绘画课)的极限
美感力——美的教学是有限的,美不是大量生产复制。通过线上教学可以传达美吗?
大人的引导很重要,正视美感力,期许每个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给予他们适当的养分,时间与空间,让孩子持续地成长并感受生活中的美,千万不能揠苗助长。
要如何与孩子一起去追求美,这要回归到大自然本质,“美”是自然的,并非多余的,例如在夜空中星光闪耀的美与人造光的差别。
最后,针对今后的美感课题,子翔老师也提出了一些观察,让大家有更多省思与探讨的空间:AI 或AGI(Artificial General Intelligence 指像人类可作出自我思考判断的人工智能) 会让我们更加明白美感教育/美感力的重要性;与美感无关却高喊美感教育的私人机构,以及因为上网而僵化的感官知觉的问题等等。
子翔老师在结语中表示,美并非高高在上的无情物,美,无处不在,胥视我们是否在乎并发掘“美”。每个人的美感力不一样,静待时间去发掘。美感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大人应放下自我与期待,与孩子一起往前看,向孩子多学习,这也是成长型思维的重要之处。


